市場里香椿、茼蒿等野菜鮮嫩欲滴,價格也很“冒尖”。彭放 攝記者 彭放
  這個時節的菜場,處處透著春天的氣息,香椿、薺菜、蘺蒿、蕨菜、春筍等野菜紛紛上市。在各家飯店、農家樂就餐,野菜幾乎成了每桌必點的“指定菜”。一些市民卻發現,自己在河堤、山坡等地採摘的野菜往往不如市場買的粗壯,味道也不太一樣。專家表示,市場、飯店的野菜大多並不姓“野”,而是產自蔬菜大棚。野菜是不是一定要吃野生的?野生菜和大棚“野菜”有什麼區別?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。
  沾上“野”字價格高,一份香椿煎蛋48元
  昨日,記者在麓山路、營盤路等地的幾個菜市場看到,新鮮上市的野菜很受歡迎,香椿、茼蒿、野蔥、野芹菜等,凡是和“野”字沾邊的,價格都比較貴。
  在營盤路一家菜市場,徐女士詢問香椿的價格是22元一斤,雖然價格貴過了豬肉,但她還是爽快地買了2兩。“香椿3月初上市時賣到七八十元一斤。”徐女士說,一年能吃上香椿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月,現在大量上市,價格已經很划算,買回去煎蛋、包餃子都特別香。
  在飯店和農家樂,最受歡迎的就是各種時令野菜。昨日,在迎賓路一家飯店,幾乎每桌都點了兩三份野菜。“48元一份的香椿煎蛋,每天能賣出幾十份。”飯店負責人說,現在消費者都崇尚綠色食品,時令野菜的價格不在魚肉之下,但賣得比魚肉更好。望城一家農家樂也推出了10多種野菜菜品,砂鍋野生蘺蒿48元、韭菜野生蕨38元,一份帶“野”字的菜品均價比一般的青菜貴了近一倍。
  市場野菜不姓野,多為大棚種植
  在九道灣農貿市場,幾乎每個賣野菜的攤主說辭都一樣:從郊區挖來的,純天然綠色食品。來買菜的王女士卻提出了質疑:“我在河堤上採過幾次茼蒿,莖都比較細,從來找不到菜市場這麼又長又粗的。”這時,賣茼蒿的菜農也悄悄透露,確實也沒那麼多山野菜,山上野生的需要人力去採摘,又何止賣這個價錢。大棚產的野菜比山野菜粗壯,賣相好,比較乾凈整齊,口感差不了多少。
  八一路某酒樓餐飲部負責人介紹,如今野菜很受消費者歡迎,酒樓推出了紫背天葵、苦菊、魚腥草、地衣等野菜系列,這些野菜多為大棚種植,在各大酒樓都是長期供應,寒冬臘月都能吃到。
  望城某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周澤洪介紹,大部分野菜都可人工種植,比如香椿、苦菊、水芹菜等,早已成為常規的大棚蔬菜,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野菜產自大棚。
  生活小知識
  野生和大棚種口感有差異,營養差不多
  很多人認為吃野菜,是因為它天然生長,不施化肥、農藥,吃起來更營養健康。真的如此嗎?記者咨詢了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敏。
  陳敏表示,山野菜生長時間長,口味更濃一點,但採摘時間很難掌握,如果長老了吃起來纖維就會粗一些,口感不那麼好。大棚種植的野菜,會適時採摘,吃起來更脆、更嫩,更易食用。陳敏認為,大棚種植的野菜相比生長在山裡的野菜,其實營養價值相差並不大,市民沒有必要一味追求野生。“山林中可能會有一些細菌、病毒,加上土壤中營養不全面,有的土質可能重金屬超標,因此,吃野生菜不一定是安全的。”陳敏說,大棚種植能控制好土壤的營養,嚴格控制化肥、農藥的施放比例,這樣種植出來的大棚野菜食用起來更放心。  (原標題:野菜走俏,餐桌“新貴”多姓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j33ijxm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